

许昌:变身“水润之城”
缺水曾是许昌的城市标签,许昌人均水资源量不足河南省人均占有量的一半。曾经的许昌垃圾满地,因“晴天刮风一嘴沙,雨天淋雨一身泥”,被人戏称为“许脏”。
2013年以来,许昌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的历史机遇,谋划实施了全长82公里的环城河道、5个城市湖泊和4片滨水林海。打造了“五湖四海畔三川,两环一水润莲城”的水系新格局,许昌由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变为“北方水城”,令人刮目相看。依托花木栽培的悠久历史,许昌让森林走进城市,让城市拥抱森林。目前,许昌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.34平方米。
许昌由昔日的“干渴之城”摇身一变成为清流潺潺的“水润之城”。家住中原新村小区的市民张先生说:“我经常和老伴儿在清潩河旁边散步,这里不仅有多个像平安广场一样的健身广场,还分布着多个围笼式羽毛球场。文化长廊、人工沙滩、芦苇和湖水,惬意得很啊,老年人散步,年轻人骑行,相映成趣啊。
瞧完许昌的以水“润”城,我们再来看看汝州的以文“化”城。
“起源于明代的汝州市中大街,保留着大量明清建筑,历史上曾是汝州繁华的‘十里长街’,保持着明清时的格局和风貌。”汝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尚自昌说,中大街曾经是县政府所在地,街道繁华,店铺林立。从西往东古建筑主要有忠孝祠、关帝庙、二苏祠、汝阳书院、城隍庙、文庙、二程祠、州治、钟楼、张公巷等51处古建筑,在整治提升改造中,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,充分体现汝州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,通过历史文化景观与现代生活的有效整合,打造魅力古城,传承历史文脉。
今年58岁的汝州市中大街居民卢运良从小就生活在这里,在他的记忆里,中大街是个很有故事的地方:曾经车水马龙,街头摩肩接踵。近年来,因建筑年久失修,街道通行不畅,群众生活一度很不方便。
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中,汝州市致力于打好“文化”这张牌,将文化元素更多、更好地融入城市形象塑造和城市建设中,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,展示城市风貌,延续历史文脉,让城市更有韵味。
卢运良说,坚持修旧如旧,传承历史文脉的改造方案一出,就得到了沿街居民的积极响应,附近商户、住户在许昌市钟楼办事处的组织下,不到三天时间就全部腾空了房屋,不少市民三天两头来到施工现场,看设计、看进度、看效果,对中大街的整治提升改造充满了憧憬。
2017年3月份汝州市钟楼保护修缮工程全面开工时,家住中大街的居民李大爷激动地说,“钟楼终于要大修啊!俺今年都六七十了,打小都听老人们说咱这钟楼都有好几百年了,可得好好保护!”